(電商,金融)
從過去的「第三方支付儲值」到明年即將開放的「純網路銀行」等,外界認為,主管機關總是比較傾向金融業,讓有意插旗或進駐的電子商務、科技業者大為跳腳,抨擊台灣法令過度保守,阻礙產業發展;不過,沒有適當控管或周延考量,一旦出現弊端,必須要花更多成本來收拾爛攤子,這就得政府去權衡評估利弊。
就在不少電商業者埋怨,金管會開放純網銀的條件嚴苛,包括必須銀行持股5成等,中華電信在週一表示,打算結合公股銀行進軍純網銀,也打亂原本有意申請執照的兩家外商公司—通訊軟體LINE與樂天集團。
整體來看,從中國阿里巴巴結合電子商務與金融業務,透過手機行動支付成功拓展業務,看在國內電商業者眼裡,相較之下,台灣法令開放過度緩慢且保守;以第三方支付為例,電商業者認為,國內層層把關,用戶需要實名認證等,讓原本就落後發展的第三方支付更難以迎頭趕上。
而純網銀的申請,根據規定,還需要銀行有5成的持股合資,這對電商業者來說,無疑大大提高門檻。但反過來看,第三方支付儲值涉及金流,就會有洗錢疑慮,若沒有適當配套措施把關,金管會擔心將衝擊金融市場穩定;同樣地,純網銀的申請資格,讓熟悉金融業務法令的銀行參與合資,至少在法遵方面較能控管。
況且,過去幾年間,已經受到高度監理的金融業,就連續出了好幾個重大弊端,讓主管機關不敢輕易放寬鬆綁,尤其,今年11月就要舉行亞太區洗錢防制相互評鑑(APG),若過不了這關,對我國金融業發展就帶來嚴重負面衝擊,在此時刻,更不能不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