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的障礙–頭腦不斷追求完美

目錄

好友分享:

頭腦總是關注在那些無法獲得的事物上面,所以人們總是將自己的缺點跟他人的優點反覆比較,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人們總是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從來不會關注杯子裡還剩下多少牛奶,如果說空杯的狀態稱為零點,滿杯的狀態稱之為完美點。在心理活動過程當中,我們內心糟糕的情緒體驗往往在於將自己當下的表現跟完美點加以比較,完美點就是對自己過高的期許或者不切實際的願望。

9

在零點跟完美點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你內在的焦慮就有多大,神經症群體之所以擁有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傾向,就是將全部的意識投射在完美點上,在社交恐懼症狀態下的時候,我們總是期待自己的表現非常完美無缺,風度翩翩幽默有趣,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對自己眾星捧月刮目相看,而現實中你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重要,頭腦無法接受這樣的落差,就會觸發內在的焦慮機制。

2 1

而對於強迫症群體來說更是如此。我們試圖讓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完美無缺地進行,讓每一個問題能夠得到徹底地解決,讓每一種狀態都在牢牢地處於自己的掌控中,挖空心思地防範,處心積慮地應對,所以明知道反覆洗手,反覆關門,反覆檢查卻刻板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但是卻身不由己,最後卻心焦力瘁疲於應對,內在的焦慮感被心身的分裂推向了極致!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縮小零點到完美點之間的距離似乎是非常不錯的方法,而實際上在踐行的過程當中會存在很大的誤區,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願望,我們都希望花好月圓,身體健康,事業順遂,家庭幸福,愛情美滿,這是我們人生得以奮鬥努力的原動力,神經症的原動力也出自於頭腦意識層面美好的願景,只是在頭腦思維的催化下,願望轉化為欲望,欲望無限地膨脹,而自己的能力無法跟上日益膨脹的欲望,導致了心身脫節。

10 1

如果片面地去壓低頭腦層面的欲望,那就會向潛意識層面植入信念,這些信念往往是負向性的跟限制性的,它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在意識療法(TOC)裡面稱之為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那是我們內在自卑感不配感的源頭,要駕馭內在的欲望不是易事,《菜根譚》裡面所說的猛獸易伏,人心難降,谷壑易填,人心難滿。不斷壓制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標準,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徹底的療愈,只會加深心身的對抗,直到以症狀形式爆發的那一天。

11

比如面對心儀已久的異性的時候,本來想要向對方表白的。可是頭腦裡面浮現被拒絕被傷害後的場景,為了害怕面對表白後的後果,於是你降低了自己的標準:我根本配不上對方。路過豪華的餐廳的時候,看到裝潢金碧輝煌,顧客舉止優雅。於是你降低了自己的標準:我不會在這種高端的地方吃飯!或者你進入珠寶店。頭腦浮現的畫面是:對方一定會看不起我!為了避免痛苦,那麼我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自己的標準,這在形成我們思維模式的同時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

頭腦會通過邏輯思維繼續分析演繹,然後推導出似是而非的結論:是因為我沒錢,如果我有錢了就不會自卑了,是因為我口才不好,交際能力不行,否則的話我也不會恐懼社交了。在自我內化自我攻擊自我改造的同時,目標離我們更是遙不可及,由此進入思維的怪圈,那種理想的狀態永遠也不會發生,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不抱有期待,會讓我們的心靈像一灘不再流動的死水,陷入枯寂狀態。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心死之人跟死人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5

由此可見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標準,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遇到同一問題的時候,不同的人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跟行為方式,意識療法認為是思維模式的不同。認知行為療法之父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提出了ABC理論, A是觸發我們內在反應的事件,B是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認知解讀,C是由此導致我們的心理活動,以及我們的行為方式。

在莊嚴神聖的教堂裡面,牧師正在給大家布道,一位女士抱怨坐在身旁的信徒正在抽菸,於是不滿地說:你怎麼可以在如此莊重的場合抽菸,這是對上帝的褻瀆,而對方不緊不徐回答道:我對上帝充滿了敬意,你沒看到我連抽菸的時候也想著上帝。兩個商人準備到一個原始的部落考察當地的鞋子業務,其中一個人大失所望:他們都沒有穿鞋的習慣,而另外一個人興奮若狂:這是一片沒有開墾的處女地,因為他們還沒有鞋子可穿。

那麼教堂裡面抽菸以及去考察業務,這都是觸發我們內在心理活動的事件,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認知或者是思維模式,它會導致我們內在的心理反應,如果我們接納了在教堂裡面抽菸是褻瀆上帝的事情,我就試圖讓自己變得道德。如果我們接納了當地人是沒有穿鞋的習慣這樣的認知,那我就放棄這片市場,免得自己的投資血本無歸,這些塑造我們頭腦意識層面所期待的完美點。如果你從另外一種思維模式跟認知角度去解讀的話,這個完美點就全然不存在了。

6 1

心理障礙也就是頭腦思維在不斷地給自己設置的限制性信念,讓我們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忽略了事情的本質或者更多看問題的可能性。總是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如此鑽進牛角尖裡面再也難以出離,所以意識療法(TOC)認為,我們如果想要擺脫內心的限制性信念,我們有必要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跟認知方式!在這之前必須有三個步驟要遵循。

7

首先我們必須接納自己的欲望,正如叔本華所說,我們生而為人就是一團欲望,反對欲望就是反對生命的本源。並不是你一再地被降生,而是那些未曾被滿足的欲望不斷地在輪迴,而你就像跟隨欲望的影子,欲望本身就很美,只是我們表達欲望以及跟欲望相處的方式出了問題,純粹的欲望是幫助我們得以實現自我抵達人生彼岸的筏子。

其次是對自己的認知,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幾何。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我們就能夠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不再是頭腦層面的那個遙不可及的完美點。如果一個無法認識自己的人,也就無法入手去提升自己,那麼你的能力永遠跟不上你膨脹的欲望,你也無法通過自律來延遲對欲望的滿足感,你就持續的處在匱乏的不滿足狀態。

8

最後就是必須通過行動來改變自己的認知跟思維模式,任何一個思維模式跟認知的形成,雖然認知模式,思維方式,他會決定你的行為方式,但是反過來有意識的行為,又形成你的新的思維模式跟認知方式。那麼我們如何通過有意識的行動來彌合心身的差距,整合自己的心身,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跟認知方式,在當下遇見更好的自己,可以參詳以下專欄:

1

當一個人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當一個人對事物本來面目有清晰的認知,那麼他就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價值,他就會恰如其分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力緊隨自己的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突破自身限制性信念,看世界的方式就會變的尤為不同,不在同流於群體的無意識,也不再盲目攀比追求完美,頭腦的幻像消失,心身的分裂整合,當下的你就是最完美的存在,猶如鴻雁划過長空,猶如幽蘭盛於空谷。

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