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自《驚人的30秒瘦肚操》,作者植森美緒/譯者游韻馨,采實文化出版】
「基礎代謝量」是指什麼事也不做的情形下,用來維持生命的必要能量。換句話說,就是所有內臟、大腦與肌肉等身體各部位活動時所消耗的熱量。
胖或瘦 光靠「熱量加減」無法決定
根據統計資料,男性15∼17歲(標準體重58.4公斤)基礎代謝量為每天1千580大卡、18∼29歲(標準體重63公斤)為1千510大卡、30∼40歲(標準體重68.5公斤)為1千530 大卡。即成年男性每天的基礎代謝量約1千500大卡,相當於6碗飯的熱量。也就是說,男性一天光是活著呼吸就要消耗掉1千500大卡的熱量。
就理論而言,只要消耗的熱量超過攝取熱量就會瘦。不過,變胖或變瘦的生理機制,並不是光靠熱量的加減就能決定。
飢餓時 身體只會有兩種反應
人體會將熱量以各種型態儲存在體內,例如血液中的糖分(血糖)以及儲存於肌肉或肝臟中的糖分。此外,人體也會分解血液與肝臟中的脂肪製造熱量。
反應1/基礎代謝下降,脂肪永遠無法燃燒
一旦陷入連基礎代謝所需熱量都不足的狀態,人體就會控制熱量消耗量最大的組織,減少熱量流失。熱量消耗量較大的「大腦」活動會最先遭到限制,這就是我們肚子餓時,會情緒焦躁、恍神放空或情緒低落的原因。接下來,人體會限制「肌肉」活動,因此肚子餓時,容易全身無力、倦怠疲憊。
如果非常飢餓還不進食,人體不只會分解皮下脂肪,還會分解肌肉,產生熱量與營養素。也就是說,屬於熱量消耗大宗的肌肉量會減少,以確保有足夠熱量,供大腦活動。如果採取極端的飲食控制減肥會出現「排擠效應」,導致基礎代謝量下降,變成不易燃燒脂肪的體質。
反應2/「脂肪囤積的速度」變得更快
此外,承受過飢餓狀態的身體,為了因應不知何時會短缺食物的緊急狀態,會變得更容易囤積脂肪,增強留住脂肪的防禦功能。不只減少肌肉量,也會降低基礎代謝量,以保留足夠的脂肪。所以,光看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多寡,並無法解釋吃得少,卻還是比以前胖的原因。
想靠節食減肥 10個人有7個會復胖
數據顯示,瘦身成功者有七成後來都復胖了,會有這個結果並不是因為他們意志薄弱。而是減肥時身體為了維持生命,適應當時攝取熱量較少的狀態,因而減少熱量消耗。於是停止減肥恢復正常食量後,因基礎代謝降低,熱量反而變多了,自然會復胖。長此以往,身體就會「越減越肥」,變成不易瘦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