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個命名為「深藍」的電腦打敗了西洋棋男子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也是人來歷史上首次用「電腦」戰勝「人腦」的例證。2011年,以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的名字命名的一台「電腦」在智力競賽中戰勝了兩位號稱美國最聰明的人,直至2016年3月,名為AlphaGo的「機器人」以4:1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人工智慧開始成為各大領域談論的熱點。
那麼,人工智慧到底是什麼?人工智慧到底能否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
幾乎人類所有的學科出現和發展都是以「為人類服務」為目標,雖然也有一些學科產生的初衷並不是這樣,但無論怎樣,要想讓一門學科具備長久的生長力,落腳點應該是要為人類服務的,這也是一門學科發展所需要的學科生態。
人工智慧已然是人類發展到今天所形成的一門極其複雜的學科。人工智慧應該得益於人類堅持不懈的對「人」的研究。首先由於人類對「人」的研究,激發了人類對於「機器」的研究,隨著「機器」的成熟和推廣應用,出現了「人+機器」的環境和生態,人類所處的環境變得更加充滿複雜性、誘惑性和無限的可能性。人類對自我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得機器和人的關係更加緊密,「人+機器+環境」就促生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人和機器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進行著「協同」工作,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和機器的這種協同工作也發生著各種不同的改變,但應該依然會朝著「為人類服務」的方向發展和進化。
人工智慧,簡單來說就是人和機器進行的一種為人類服務的「協同」工作。既然是一種工作,團隊之間偶爾也會拌嘴、吵架,人和機器這兩個成員之間也在所難免。所以,有些人擔心人和機器的矛盾會最終不受控制,甚至變成機器把人打敗了,人類成了機器的奴隸。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這絕不能成為阻礙人工智慧發展的因素。人類已經進入了工業4.0時代,急需智能化的機器為人類服務,也許在未來,人類可能會變得很「笨」,很多重複性和記憶性的工作人類已不擅長,機器為人類服務成為了主流。那麼,人類還能幹什麼?人類依然需要更加智能的機器為人類服務。
人類依然需要更加努力!人工智慧,急需解決和突破的關鍵技術就是如何讓機器對「人+機器」所處的複雜多變的環境的智能化認知。這種環境不僅包含地理、物理環境,甚至包括對感官、情感、意識、思維等多種複合環境的認知。當然,這也許只是人工智慧技術的一個開始,未來,人類和機器之間會扮演怎樣的角色,但願有幸,拭目以待。